科学判断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有很大实际意义。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1.膝跳反射阈值 疲劳时阈值升高。 2.反应时 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3.血压体位反射 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皮肤空间阈 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闪光融合频率 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减少。如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 (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1.心电图 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倒置。 2.肌电图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积分肌电图(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均增加,中心频率(FC)和平均功率频率(MPF)降低。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3.脑电图 脑电图可作为判断疲劳的一项参考指标。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具体测试方法是: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如果用RPE的等级数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诊断。 1.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正常情况下都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2.运动中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住。 3.运动后心率恢复 人体进行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时间长,表明身体欠佳。如进行30秒20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一般心率可在运动后3分钟内完全恢复,而身体疲劳时,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
关注公众号: 健身营养 或复制ID:
foodgym
回复“营养”,即可免费获得健身饮食完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