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自行车王国”,可如今,骑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少。骑车,不仅为绿色出行,还能运动健身。“2011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自行车骑行与健康”国际论坛昨天在华东理工大学开幕,论坛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上海成年市民中,选择自行车出行的仅22.1%;而再作细分,选择骑车的中老年人比例远高于青年人;在职成年人只有16.9%还在骑车上下班。 市民,动得越来越少 与骑车出行者比例下降形成“呼应”的,是上海许多市民的腰围逐年变粗。 根据即将公布的“2010年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公告”,中心城区成年男性已连续10年(2000-2010年)体重增加,每年有1%的成年男性跨入超重、肥胖行列;与此同时,心肺机能未见显著改善,高血压等慢性病正在蔓延。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曾说,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动得越来越少的上海市民真要当心了! 保持健康、改善体质是靠“中国式养生”,还是运动健身?10年前,上海体科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曾为此纠结,而今,他更推荐后者:“人要在能量摄入和消耗上做到‘收支平衡’,对很多上海市民来说,现在不是要养,而是要动!” 他说,骑车就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如果每周坚持骑行5次,累计时间超过150分钟,将有助于改善心血管机能、控制体重、增强体质,“这是最值得推广普及的‘生活化’的健身方式之一。” 他的观点在市民中其实颇多赞同者,据上海体科所调查,87.9%的受访市民认同“骑车有益于健康”,“这个数据让我看到了希望,上海开展骑车健身是有群众基础的。”刘欣说。 骑车出行,越来越不方便 骑车健身的好处既然是共识,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抛弃骑了多年的自行车?骑车出行易受天气影响、距离受限、道路上空气质量差,这是1900余名受访者提出的主要理由。而据记者了解,阻碍市民骑车出行的因素远不止这些…… 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普陀区骑游队副队长李元德骑车健身已近8年,曾骑遍皖南、苏北;但在上海骑车出行,常常为过江发愁。在横跨黄浦江的十余座隧桥中,仅松浦大桥允许骑自行车,其余都不设非机动车道,这当然是为交通安全考虑。而隧桥多了,轮渡相应就少,不仅线路减少,班次开行密度也“变稀”,跨江骑行越来越不方便。 在调查中刘欣发现,上海城区交叉路口多,有些路每隔200米就有红绿灯,“平均29秒就有可能遇红灯停车,骑行时断时续,心情不爽快,锻炼健身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而且如今,只要在红绿灯下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非机动车道上的主角已经不是自行车,而是助动车了。统计显示,上海骑自行车与助动车出行者的比例为1比2.4。夹在数量多、又颇为“强悍”的助动车潮里骑自行车,时时提心吊胆,不少人被吓退。 “合二为一”难,可以变通 能够将骑车出行与健身“合二为一”,自然最好;但面对现实,还得寻求变通方案。 为自行车健身者开辟出一些畅通的道路,给他们创造安全、舒心的“坦途”,上海已开始行动。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透露,全市将新建13纵、12横,共25条非机动车道,以及若干个慢行岛、慢行长廊。上海市民自行车骑行健身地图正在编制之中,将为骑行者“指路导航”。 外地的经验值得借鉴。据参加本次论坛的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朱红伟介绍,珠三角地区依托河滨、溪谷、山脊,以及废弃铁路、沟渠形成的自然走廊,建了6条总长2372公里的“绿道”,为自行车爱好者休闲、健身铺就了“坦途”。 骑车真能健身。76岁的老体协骑游队员薛义斌曾经身患胰腺癌,病愈后他十多年坚持郊游骑行,癌症没有复发;家住浦东的吴金妹骑车七八年,丢掉了多年相随的药瓶药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你遗憾地告别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请不要把它束之高阁,当做健身器材吧,带上上海骑行健身地图,重新上路。 |
关注公众号: 健身营养 或复制ID:
foodgym
回复“营养”,即可免费获得健身饮食完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