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外为什么比较少?  
	  因为他们作死的能力超乎你想象,就比如果这个名叫“Matt Stonie”的老外...  
	  他将进行一项挑战,2分钟喝完1桶5磅的蛋白粉,老外的花样作死真的越来越新奇了。  
	  这桶5磅的蛋白粉,正常来说,应该要喝1个月。 
	  ●热量11760卡 
	  ●碳水816克 
	  ●脂肪504克 
	  ●蛋白质960克  
	  为了更快搅的拌蛋白粉,Matt找了一台大号的搅拌机。  
	  为了减少搅拌的次数,Matt边搅拌的时候还边加。  
	  所以....每一杯蛋白粉都特别的浓...  
	  第二次搅拌,似乎比第一次更浓了...   
	  搅拌了四次,所有蛋白粉才搅拌完成,6升的蛋白粉装满了12个杯子。  
	  挑战开始,限时5分钟的时间,Matt全程几乎没有停下来。   
	  喝了6杯之后,Matt才稍稍停下来休息。   
	  最后只用了2分钟,就把1桶5磅的蛋白粉喝完。   
	  最后视频结束,Matt拍拍自己的肚子调侃道:“我每分钟摄入了6000大卡的热量阿...”  
	  看完视频后,不少网友都开始担心Matt的肾...  
	  并且再一次惊现,“喝蛋白粉伤肾”这样的言论。  
	  其实“喝蛋白粉伤肾”这个言论,一直流传在健身圈里很久了,不少人甚至对此深信不疑。  
	  喝蛋白粉真的伤肾吗? 
	  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概念,蛋白粉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过量摄入蛋白质才是损伤肾脏的原因。确实有研究表明,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速肾脏功能的损坏,但是这也只是针对肾脏已经出现问题的人群。  
	  对肾脏健康的人群来说,摄入4克\公斤体重都不会有影响,这是经过实验证实的。所以要是真的伤肾,「那也不是蛋白粉的错,而是蛋白质的错!」蛋白粉不背这个锅。  
	  那正常蛋白质摄入,该如何计算? 
	  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多少公斤体重,就吃多少克的蛋白质。」这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但是,同样体重的健美猛男和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需要的蛋白质量肯定是不同的。 
	  因此,在精确评估每日蛋白质需求量的时候,还要将决定身体耗损程度的“活动量”给考虑进来。  
	  所以,摄入的蛋白质量,按照以下的方式进行计算:按照生活型态,活动量分成三级。 
	  1. 低活动量:体重(公斤)乘以0.8,单位是“g”(以坐姿为主的生活型态) 
	  2. 中活动量:体重乘以1.3(每日1小时以内的运动量、劳力型工作、怀孕妇女) 
	  3. 高活动量:体重乘以1.8(高强度的体能与健身活动),有的健美运动员甚至达到2-3克的蛋白质摄取量。  
	  其实,关于蛋白质的谣言还有很多,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一一的盘点。 
	  蛋白质吃多了会转化成脂肪 
	  答案:假的。 
	  理论上,过多的蛋白质会转化为葡萄糖,然后转化为脂肪。不过,这一转化过程非常的低效,实际转化率很低。 
	  大多数人在增肌时长胖,往往是因为在摄入大量蛋白质的同时还摄入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这两者十分容易获取,且存在于大部分食物中,很容易被忽略。 
	  蛋白质实际上拥有很高的食物生热效应。你每摄入100千卡的蛋白质,需要花费25千卡去吸收和消化。 
	  当然,我们不是让你肆无忌惮地去吃蛋白质,而是不要歇斯底里地惧怕。每公斤体重每天摄入2-3克蛋白质对于大多数人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身体一次只能吸收30克蛋白质 
	  答案:假的。 
	  如果我们的身体每一餐只能用30克蛋白质,你认为我们还能生存到现在吗?简单的事实是,更多的蛋白质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和被利用。记得酪蛋白和分离乳清的区别吗?正餐的吸收在五小时后仍然没有进行完全的,而氨基酸仍然在被释放到你的血液中,并被肌肉吸收。  
	  训练后必须立刻喝蛋白粉 
	  答案:假的。 
	  健身完后立刻喝蛋白粉有助于肌肉的恢复和增长,但这不等同于“健身完不立刻喝蛋白粉”就会失去增长机会。不管是减脂和增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天之中的总摄入和消耗。当然,注意每一顿食物的营养均衡和时间点是很重要的。 
	  训练后立刻摄入蛋白粉是一种优化手段,但不是必须手段。偶尔错过一两顿,完全不用慌张,正餐补足即可。  
	  烹饪会影响蛋白质的含量 
	  答案:假的。 
	  你并不具备讲蛋白质从蛋白粉中烹饪出来的能力。以牛肉为例吧。只要你不把它烧成炭,那份牛排的蛋白质就处于它应该有的水平。血淋淋的肉不会给你更多的蛋白质,只会给你更多的大肠杆菌。 
	  如果富有创造力的你想用蛋白粉来烤一些蛋白松饼或蛋白曲奇,烹饪完之后的它们的蛋白质含量还是和原来一样。  
	  最后我想说一下:“以后谁要是不敢喝蛋白粉,可以寄给我!” | 
关注公众号: 健身营养 或复制ID:
foodgym
回复“营养”,即可免费获得健身饮食完整资料。
 
				 
     
                     
                     
                     
                     
                     
                     
         
        